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专家:京杭大运河“申遗”面临四大变数【评】
市场动态

专家:京杭大运河“申遗”面临四大变数【评】

来源: 北京晨报 作者: 日期: 2006/6/2 9:06:40
    中国园林网6月2日消息:■200多专家组团沿线考察■首次提出“零保护”概念

    被众多媒体和专家关注的“京杭大运河”申遗近日有了新进展。由全国政协200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考察团刚刚回京,记者昨天便从随团专家处得到最新消息,千年大运河申遗在名称、范围、方式、保护前途方面面临着四大变数。

    ●变数1

    申遗名称“大运河”是否叫“京杭”

    “有专家特意避开‘京杭’二字。”5月31日,作为罗哲文助手、对京杭大运河进行过四次考察的齐欣坐在记者面前,谨慎地挑选着字眼。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程序上来说,专家团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保护主体”:京杭大运河从元代,经历金、明、清,沿用至今,究竟应该拿哪一段来申报?

    “当然,部分专家的观点是,以从元、金、明至清中叶的京杭大运河作为保护主体,因为此期间的整体风貌独特而且尚存。但这样就遇到了另一个问题,邗沟怎么办?有人提出,邗沟可是京杭大运河的第一锄,应该得算上。”

    僵持不下,于是有专家提出了一个看似“油滑”的解决方案:不如将“京杭大运河”改名为“大运河”吧,翻译为GrandCanal。此言一出,就引起一些城市的不满。大运河所串联的城市太多,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利益纷争。齐欣不无忧虑地表示,我们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是“吃过亏”的,像江南园林、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就曾经因为涉及面过广而“流产”。

    ●变数2

    申遗方式三大类遗产是否“捆绑”

    已届高龄的罗哲文和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都是德高望重的专家,在团里却是“掐架”最厉害的两位,其争论的焦点就是关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遗产是否应该“捆绑”申遗。

    当初提出为大运河申遗的罗哲文认为,大运河可以尝试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三位一体进行申遗。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也是新种类,加之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几乎互不“掺和”,“三位一体”的申遗虽然是个创举,但也遭到部分专家的“炮轰”。

    “现在当务之急是确定申报对象和范围,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先报哪个,我认为应该先申报物质遗产,没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问题。大运河本身是物质的,物质是‘静态’的,非物质是‘动态’的,两者要分开报。”谢辰生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而记者昨天从全国政协文史委工作人员王文运处得到的消息是:“京杭大运河申遗可能会偏向物质文化遗产”。他解释说,“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捆绑’申遗的设想,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很难实现。按照申遗要求,物质文化遗产须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处申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在秘书处申报。”

编辑:木麻黄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园林网 ylmm.com 客服邮箱:Service@ylmm.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