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文化西溪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文化,春笋、柿子、枇杷、莲藕、鱼虾、溪蟹……西溪风物展示与乡土的湿地风貌结合,构成的将是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场景。
NO.3生态廊道及其他—— 结合桥梁和涵洞,设计五条生态廊道,强调西溪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多样性。其中,四条均为水路航道,它们将沟通桥两侧的河道,保证水系的通畅,便于水生生物的交流,也方便陆地生物青蛙、蟾蜍、蛇等的通行。
保护能代表西溪特色的湿地植物,如老柿子树等,结合周边柿基、桑基、竹基、柳基鱼塘。展示西溪特色的湿地景观。
绿堤(暂名)
身份演变:
绿堤的“前身”就是现在的文三西路。连接着紫金港路和花蒋路。
现实版本:
现在的文三西路,约1.6公里长、7米宽,水泥路面。两侧多接鱼塘,鱼塘基上植被丰富,各群落类型典型,生态环境较好,景观丰富优美。
蓝图亮点扫描:
NO.1绿堤,花团锦簇的“花堤”—— 人在堤上走,人在花中游。
绿堤的一半路幅,将成为一条绵延1公里之长的湿地植物群落展示带。
规划中,将对现有文三西路进行适度改建,保留其中的一半即3.5米水泥石砾路面,作为电瓶车和人行混合道,并根据两侧展示的内容,来决定道路保留在哪一侧。因而,你所行进的道路将会是一条折线。每隔300米左右,将安排一处放大的场地,安排休息座椅。另外一半的道路,将安排为绿地,引入多年生的亚热带湿地花卉植物,以及各类西溪草丛,局部点缀大树,柳、南川柳、枫杨、水竹、四季竹、雷竹、栀子、木芙蓉、果梅、黑藻、金鱼藻、狸草藻、莼菜、野菱……绿堤,俨然是一条“花堤”。
绿堤的交通体系被称作是“蜈蚣型”的,即以目前文三西路为骨架,两侧支出若干条小路深入生态保育区腹地。
NO.2东西两侧的水生花园—— 东侧水生花园适当突出湿地的观赏性。利用拆迁地、栈道等休闲设施的生态修复,展示典型水生植物群落。在入口部分以观赏性较强的鸢尾类植物群落为主,适当增加千屈菜群落、菰群落等。在其外围则利用已毁鱼塘埂恢复大面积芦、荻等西溪特色植物,创造鸟类栖息地,同时展示荻花胜雪的美景。
西侧水生花园将把原有东家漾至花蒋堤路段改造为水面,但又不完全取消,而是降低路基至正常水位以下30-50厘米,填塞淤泥,种植水生植物,中间安排曲尺型栈道。路两侧鱼塘因为靠近农居,水质差,设计中一并沟通,形成大水面,水岸营造为缓坡,种植观赏性好的水生、湿生植物,构成湿地植物园的一个集中展示区。
NO.3绿堤经济湿地作物区—— 绿堤经济湿地作物区所在位置,即现在的生态农庄。在生态修复过程中,为丰富湿地植物园内容,拟种植西溪芦苇、茭白、菱等乡土经济水生植物,并降低塘堤,沟通鱼塘,营造缓坡。经济湿地作物区还可以组织采菱角、挖茭白等活动,与游客进行互动。
NO.4“柳暗花明又一堤”—— 文三西路西端,花蒋路一侧,宽3.5米电瓶车在过蒋村港上的东家漾桥后曲折向南,然后西进并入花蒋路,形成了“柳暗花明又一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