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杭州:余杭区让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市场动态

杭州:余杭区让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来源: 杭州日报 作者:沈维 贾晋妍 日期: 2015/12/15 10:52:32
余杭地域广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了诸多非常有特色的村镇与街巷。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 速推进,留存至今的传统村镇、街巷已为数寥寥。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5年来,余杭区坚持通过“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有效保护”的双 重保护途径……

每一处历史遗存都有她们的故事

余杭除了传统村镇、街巷外,还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 性建筑等六大类,她们时间跨度长,分布地域广,通过保护整治后,向世人展现出了别样的风采和魅力。

东明寺遗址:东明寺是江南地区临济宗祖庭之一,2013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明寺法堂、塔 院遗址进行考古清理。塔院始建于明代早期,距今已有约600年历史。塔院遗址规模较大,清理范围约 1700平方米,共清理古墓葬20座,其中明代6座,清代14座;部分墓主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杭州地区实属罕见,在浙江省同类型遗址中,发现如此规模的塔林遗址尚属首次。2015年,东明寺塔院、法堂遗址保护展示项目竣工。同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九省桥:相传大概1861年慈禧太后当政时,由上河丁山生募建。因募捐到九个省,故名。是古时仁和 县与钱塘县之间的主要通道。因桥孔较多,洪水来临时不会被冲垮,给两岸百姓通行带来极大方便。 是余杭区现存少数几座七孔石梁桥之一。2015年完成修缮。同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张氏祠堂:位于仓前街道苕溪村,建于清同治末光绪初,是中国近代官僚资本家、中国近代煤矿先驱 张莲芬家族的祠堂。整座祠堂共8间,其中5间主房,3间辅房。结构完整,用材考究,雕饰精美,是余杭区现存为数不多的祠堂建筑之一。2014年完成修缮。2015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径山钟楼:《径山史志》载,径山寺始建于唐,宋、元间六毁六建。南宋时被誉为江南“五山十刹” 之首。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又重建,至1990年初,除钟楼完好外,殿宇、寺屋倒塌殆尽。对于研究径山寺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1983年公布为余杭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7月遭焚毁,1991年重 建钢筋混凝土单檐钟楼,放置残钟。2009年公布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恢复钟楼两层原貌。

独松关和古驿道:独松关始建于宋建炎年间,是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抵御北方敌兵的重要关隘, 为浙江省内现存最早,国内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古驿道,又称杭宣古道,在余杭境内自今余 杭街道西北行至独松关,长百余里,出境后过递铺、梅溪、泗安、广德而达宣州。古驿道是古代临安 (今杭州)至建康(今南京)的陆路捷径,地势险要。古道上尚有宝昌桥等几座造型不一的石桥。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完成修缮。

海云洞摩崖题记:海云洞,又名龙洞,地处塘栖镇泰山村东厂自然村后山坪。海云洞分为上下两洞, 左上方为旱洞,下方为水洞,洞口正中一潭碧水,右侧石壁上镌有宋代郡守三衢赵清献书“海云洞” 三字。石壁右前方有石窟造像两龛,二石窟之侧,还有丁松坡造像题记一方,旁有钓月矶、摸石池、 濯缨滩、黑龙王祠等景。此外还有清代夏之诚、汪竹坡,近代吴昌硕等题诗摩崖石刻。海云洞昔日名声颇盛,清·王同《唐栖志》将其列为超山诸景之首。集天然岩洞与造像、题刻于一体,优美的自然 风景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相得益彰。2011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完成保护整治。

乔司千人坑:1938年2月18日,日军遭国民党军袭击后,于次日拂晓包围乔司,在保庆桥对手无寸铁的 群众实行报复性烧、杀,遇难同胞达1360余人,烧毁房屋7000余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乔司大屠杀惨案。遇难同胞遗体被丢弃在保庆桥畔的池塘内,故名“千人坑”。1941年,当地医生方寿僧出资收殓 残骨,瘗之以冢,立碑直书“戊寅公墓”四字。抗战胜利后,在土冢原址上重建公墓,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的铁证。2009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2015年,重修墓道、保庆桥,建成开放乔司大屠杀纪念馆。

让文化遗产成为我们共生共荣的一部分

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宝藏,是民族精神的财富,是沟通古今的桥梁,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5年来,在修缮保护的基础上,余杭区从政府到民间,社会各界勤于探索,勇于实践,针对遗产特点和实际,采取开发旅游景点,建设文化纪念场馆、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文化 活动中心、宗教活动场所,延续传统生活方式等多样化的利用模式,使散落在余杭广袤土地上的文化遗产恢复了生机与活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文化遗产,共享保护成果。

修缮保护后的塘栖古镇、鸬鸟镇山沟沟茅塘古村落成为了旅游胜地,山沟沟景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余杭方志馆、余杭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成为了余杭的文化纪念场馆;中共鸭兰村支部旧址、乔司千人坑、新四军随军被服厂、西南山新四军烈士墓等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骑坑村祠堂、洪家官厅、半山大队大会堂等成为了百姓的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临平绸厂 改造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内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一站式体验深受老百姓喜欢。

而今,余杭文化遗产保护仍然在行动:仓前老街正在实施综合保护,塘栖古镇正在积极探索保护利用 新途径……

为了提升全民文物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余杭区借助入选全国文化遗产知 识宣传普及试点县契机,依托区内媒体设立专栏,发出《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余杭区文化 遗产保护倡议书》,刊登公益广告,播放《运河孕育人文梦 申遗点亮美丽洲》等节目,集中展示余杭 三大文化、文物保护修缮成果及利用情况等。区政府和镇(街道)门户网、余杭文体信息网、余杭史志网等也将文物知识宣传作为重要内容。

举办“脉动的生命”——运河余杭段文化展、“大运河畔是我家”——余杭区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成 果特展等多个展览;制作《秀美江南 文化余杭——璀璨的文化遗产》、《美丽余杭 文化之邦——余 杭区文物保护单位掠影》等宣传片;出版《余杭遗韵——余杭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精粹》书籍 ;制作发放《余杭区文物保护法律知识市民读本》、《踏上红色之旅 重温红色记忆——余杭革命史迹 宣传读本》;举行“保护良渚遗址,申报世界遗产”万人签名、“让历史告诉我们”宣讲进校园等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对全区人民进行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推广。 

五年行动计划虽已圆满结束,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永远在路上。

下一步,余杭区将在长效机制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加强文物知识的宣传普及,进一步探索文物保护管 理新途径,遵循“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文物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文创、旅游等产业发展中的更大的作用,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 来,让文化遗产成为我们共生共荣的一部分。

推荐阅读:

创新和发展城市自己的文化 强化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观

重视草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老司城申遗成功 湖南世界文化遗产“零”突破

河南中州盆景文化园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杭州日报)

编辑:发财树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园林网 ylmm.com 客服邮箱:Service@ylmm.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