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产业与城市相融合的发展理念
传统的城市化实践,在城市发展理念上存在着偏差。一是人为构市,往往忽视城市化发展规律和区域动态比较优势,简单地为城市“增肥扩容”,结果却很可能是有城无市。二是城市全能,从大城市到小城市都向往各行各业齐头并进,搞“大而全”、“小而全”,忽略城市自身的产业强项和特色,搞“全能城市”。尤其是对于小城市而言,小而全,不仅缺少特点、特色,还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三是产城分离,传统的城市化偏重GDP,往往是“重产业、轻城市”,造成了工业园区大量建设,多数周边却没有城市功能依托,致使产城脱节。不同于传统城市化路径,新型城市化的发展理念是追求产城人相融合。既要有优美的居住环境,也应具备产业支撑,为人的发展提供就业保障。宁波的新型城市化既要有优美的居住环境,也应具备产业支撑,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就业等全面保障。
3、驱动与治理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2013年底,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双驱动四治理”的重要部署。今年7月,市委审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决定》强调既要充分释放城市化潜力,着力提升城市化对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又强调提升治理水平,尤其是城乡治理水平。显然,这是一条通过驱动与治理促进宁波城市健康发展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从宁波新型城市化的内容来看,关键是要做好“一优化、五提升”的工作。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人的素质、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治理水平。要做好这些工作,既要通过改革创新来驱动城市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又要通过生态、城镇、社会、软环境治理来优化改善城市发展环境,让城市更文明、更美好。
宁波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新愿景
相对于传统城市化,宁波的新型城市化有着全新的理念、全新的目标、全新的推进策略。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宁波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美好愿景就将跃然于我们眼前。
1、网络化的城市布局
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布局,就是形成由良好的生态隔离带和永久性基本农田承担生态功能,以控制功能强大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功能独特的中小城市为节点、宜居的村镇集聚点为基础的“一核两翼、两带三湾”多节点网络化的现代都市格局。当前,宁波已基本形成了“一核两翼多节点”的网络化现代都市格局,但仍存在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不强、城市功能布局散且不充分、小型节点城市培育缓慢等突出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当设定指标来加强过程控制与评价,比如中心城区GDP比重、节点城市人口比重、工业集聚度和村庄集聚度、永久性基本农田比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和生态隔离带计划实现度等指标。
2、同城化的基础设施
同城化的基础设施,就是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区域对接和城乡联网,按现代城市标准统筹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形成区域、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体系。从近十年来看,宁波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在交通上已经实现了由交通末梢向综合交通枢纽的飞跃。但是从城乡基础设施同城化的要求来看,仍有不少差距。迫切需要解决路网布局还不尽合理、环保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给排水设施存在短板等问题,特别是迫切需要解决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问题。以宁波交通为例,就是要从市域轨道交通、市域快速公路网络、市域“高-快”交通系统连接线和“次-支”路网系统、“公交都市”建设等入手,加快建设开放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融合化的产业与城市
融合化的产业与城市,就是以特色产业集群和合理城市布局为基础,通过整体谋划、分类推进,把特色产业集群有机根植于城市体系之中,实现目标统一、布局合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匹配、开发管理主体同一,解决目前产业和城市协同性差的问题,形成产业与城市共生共利、持续发展的格局。城产互动是宁波一以贯之的发展战略,但是从实践来看,产城融合涉及城市、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口与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涉及诸多政府部门,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比如,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布局应高度协同、产业与城市功能应高度匹配,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要达到这一目标殊为不易。但是我们追求的新型城市化必然是产城融合的城市化。因为产业是城市发展基础,城市是产业载体,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交织且共同前进。当前,要以旧城改造、城市新城建设、节点城市建设和产业园区(开发区)城市功能的拓展为重点,着力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4、优质化的居民生活
优质化的居民生活,就是坚持新型城市化“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实现城乡居民有序平等享受城市文明,人身财产食品安全有保障、发展可预期,就业充分、物质财富充裕,空气、水等生态环境健康宜居,诉求表达和有序参与的机制广泛形成,城乡居民生活充满平等感、安全感、富足感、舒适感和认同感。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宁波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人的关注仍需加强,在改善民生上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比如,从收入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但速度缓慢,南北区域收入差距仍然突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较低。从公共服务供给来看,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尚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布局还存在失衡现象。此外,居民对生态环境、交通拥堵、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映日益强烈。面对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呼声,应坚持将实现优质化的居民生活作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5、高效化的城市运行
高效化的城市运行,就是在法治城市的理念下,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责任边界清晰、各司其职、互促共进的制度安排;完善财权事权相匹配的市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协调、有序、可持续的政府服务长效机制,城市运行依法、规范、顺畅、效能。宁波外来人口众多,市域总人口超过1000万,这就需要我们以特大城市的理念和视野来运行城市。特别从既往的城市化实践来看,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在城市运行的过程中,一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工作人员的配置往往是根据户籍人口来设置的,这就导致了供需不匹配;城市运行的法治化、属地化、精细化、文明化也仍有提升空间。而未来我们的城市应当是运行高效的城市,百姓安居乐业的城市。(俞建文)
(作者为市社科联秘书长、研究员)
推荐阅读:
(来源: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