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委书记陈月亮介绍嵊州市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嵊州市委副书记王旭波接受记者采访
嵊州市委副书记王旭波介绍嵊州市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规范化
中国园林网6月18日消息:2006年6月17日下午16时,中国“村治模式”论坛开幕会在浙江嵊州市举行,会议由小康杂志社社长舒富民主持,嵊州市委书记陈月亮、市长魏伟、副书记王旭波分别在开幕会上发言并介绍嵊州市独创的“村治模式”。
舒富民:今天我们这个汇报会议程有三项,第一项是由嵊州市人民政府市长魏伟致欢迎辞,第二项由陈月亮书记介绍嵊州市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第三项由副书记王旭波介绍嵊州市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规范化的建设情况。下面我们请魏伟市长致欢迎辞,大家欢迎。
魏市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前期小康杂志社的各位领导和同志做了很多工作,我们表示感谢。首先我代表嵊州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各位领导到嵊州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谢谢你们的到来。下面我简要的把嵊州的基本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个汇报,因为这里也有各种材料了,我不具体讲很细,讲一些特点。
嵊州市现在是74万人口,1783平方公里,去年的经济GDP140亿,财政收入12亿,地方财政收入6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农村人均收入是6000多。在全国的国家统计局百强县派名当中,去年我们从116进到101,在中国县力解决排行我们是88到100位之间。嵊州有这样几个特点,历史比较悠久,距今9000年到1000年,去年被评为05年中国考古发现,应该说把长江中下游地区新时期文化联系到一起,这是一个。嵊州还是个越剧的发源地,1906年3月29号第一次上台演出,今年正好是100周年,历史上也出了很多名人,包括北大校长,人口学家,经济学家马岩出先生,他也是知识分子典型的代表,也是郑州人性格的代表,耿直。第二个,经济规模不是很大,但是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历史上也是有名的县,特别有名的是茶叶,到目前为止我们茶叶的产量是全国第一。近两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现在我们比较有特色的是轻纺,包括针织服装的出口和领带,特别是领带。第二个,就是厨具,去年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嵊州厨具之都。虽然中国的名牌只有中国普田,其他企业比较多,而且产品也比较多,其他一些赛康,方太,包括德国的西门子等等有很多都是在嵊州贴牌。还有一个就是扬声器,喇叭,这是我们工业结构方面的一些特点,比较小,但是比较齐全,各色经济也比较发达,针织服装等等。
近两年来我们市委市政府一个抓工业化,怎么样把我们的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就是工业历史。工业经济在抓的过程当中,我们除了抓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我们设计了搞一个嵊州经济开发区,嵊州经济开发区去年在浙江省的省级开发区当中,我们综合实力排到第二,全国前不久还给我们有一家机构评出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五十强开发区,去年给我们寄了一个牌子过来,说明我们在开发区当中作出了一些成绩。这是一个。
第二个就是抓城镇化,也是通过我们城南新区的开发,中心集镇的开发带动农村的发展,推进城乡统筹的发展。第三个,我们突出在抓新农村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新农村建设当中五句话,二十个字,我们每个都搞了试点,在三界搞了一个民主治村这样一个模式,这是小康在这里举办一个中国民主村治模式,对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我觉得我们这里可能做了一些探索,也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如果要成为中国的一个民主的治村模式,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很大的距离,还是有很多事要做。在这里举办一个论坛,主要我理解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对我们所做工作的一种肯定。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能够把我的新农村建设,把我们的民主村治工作能够大大推进一步,我们到时候也会吸收各位领导和专家在论坛上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思路,结合到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我就简要把我们嵊州的情况,所做的工作做个简要的汇报,最后希望我们中国民主村治模式的论坛能够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包括新闻界朋友在嵊州过得愉快,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
舒富民:现在我请嵊州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陈月亮给我们介绍嵊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大家欢迎。
陈月亮: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嘉宾和新闻界的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中共嵊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和全市74万人民,对你们的
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时值全国各地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之际,群贤齐聚嵊州,论道“村治模式”,这是嵊州的幸事,也是难得的机遇,必将有力推动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下面,我主要就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思路、措施、具体做法和初步成效,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关于嵊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我们嵊州地处浙江东部,北靠杭州,东邻宁波,是全国第一批经济开放县,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全市总面积1784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11个镇,6个乡,总人口73.4万。建县已有2100多年历史的嵊州,可谓山川秀丽、人文荟萃,以“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闻名于世,同时还是著名的“越剧之乡”、“领带之乡”、“围棋之乡”、“竹编之乡”、“茶叶之乡”和“厨具之都”。
最近几年,是嵊州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显著、人民生活改善最明显的一个时期。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1亿元,人均19180元,两项指标均为“九五”期末的近2倍,实现财政总收入11.7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4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9倍和2.8倍;200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98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38.5亿元,五年累计分别达到226亿元和128.84亿元,分别是“九五”期间的3.2倍和6倍多,工业性投入相当于2000年前历年总和的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17150元和6535元,是“九五”期末的1.8倍和1.5倍。我市在全国县市综合实力排名中,由2001年的第166位上升到了2004年的101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