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时节,人手短缺,本不是稀奇事。外来采茶工数量的减少让这种情况显著加剧。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从安徽、江西、江苏、我省上虞等地运送采茶工来杭州的大巴已经不下30辆,而且为了多拉人,每辆限坐四五十人的大巴都被“带工”塞进了100多人,两三个采茶工不得不拼坐在一个座位上。以此计算,来到杭州的外地采茶工已经有3000多人。但仅梅家坞一地的2000多亩茶山,就需要采茶工近3000人。往年以安徽、江西人为主的采茶工队伍里出现了更多陌生面孔,河南、甚至甘肃的劳动力也被“带工”拉到茶乡,干起了采茶的活。
“往年‘带工’带过来一个人,给他10元钱,今年还要去求他找几个好的,‘人头费’一下子涨到20元一个人,紧缺的人家都开出了50元招一个的价码。”茶农孙巧官有些抱怨,“人手紧,我们只好去找亲戚来帮忙,但本地人不愿干,还嫌工资低。”转塘镇周浦乡的袁大姐就是一个本地采茶工,亲戚因为是人手不够,请她来帮忙。她每天跟几个安徽采茶工一起干活,但工资要高出一倍,按45元/天计算。像她这样的“贵族”采茶工,少说也有四五十人。
记者随后在三台山路一带的茶山上看到,稀稀拉拉的采茶女工中也出现了两三个男采茶工。“没办法,能采多少算多少”,其中一位小伙子对记者说。他原本只是来炒茶的,今年人手少,也得帮着上山采茶了。
工荒·分析
采茶太辛苦,年轻点的都不愿来 一边是二两西湖龙井茶拍出了天价,一边却是满地的茶叶芽儿等着人采,为什么今年的西湖茶乡会遭遇采茶工缺口?除了气温低导致春茶时间推迟,许多劳动力已外出打工之外,工作的辛苦成了采茶工和农户们一致认同的理由。
“我原来皮肤也是白的,现在晒了大半个月,就这么黑了。谁不愿意白白嫩嫩的?要不是家里需要钱,我也不来干这个活。”袁大姐一边说,一边解开衣领给记者看脖子上没被晒伤的皮肤。在她的下巴以下,有一道很明显的黑白交界线。尽管她戴着草帽,披着毛巾,可脸上的皮肤还是被“烧”得很烫。她随口就说了几条采茶的不便,“下雨要冻死,出太阳要热死,从早到晚,爬高山,还要被虫子咬,很多人怕苦啊。”
“年轻点的,要么到城里的企业打工去了,要么去茶馆、酒店做服务员,还有嫁人的,自己做生意的。去年很多来过的(采茶工),今年找到更好的活,都不来了。”陈广霞今年30岁,已经是采茶工中很年轻的一个。
一个在茶楼里帮东家打下手的小姑娘,虽然拿的工资比采茶工低,但比起别人早6点干活,晚6点收工的生活,她还是承认“宁可在屋里干活,轻松一点”。
薪酬仍是吸引外地采茶工的关键 与采茶工普遍反映的工作太苦不同,西湖区农业局种植业科的工作人员在调查后发现,决定外地采茶工数量和质量的关键还是工资待遇,并不是没有采茶工,而是采茶工愿不愿意来,农户能不能接受这笔成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