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5月26日消息:2006年5月21日,仓桥直街迎来一位金发女郎,她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的文化官员卡贝丝女士。作为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的筹备小组成员,绍兴是她向往已久的城市。当卡贝丝女士第一次踏上仓桥直街的青石板路,绍兴独特的水乡风貌就深深吸引了这位美丽的西方使者。“绍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卡贝丝女士流露出无限惊喜。
绍兴古城正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引来世界的关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绍兴模式”将于今年5、6月间吸引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权威的国际目光。
一种理念支撑破题的勇气
时钟拨回1999年。绍兴首次提出对鲁迅故居及周边地带实行保护,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将作为主干道的鲁迅路(都昌坊口段)改为步行街。消息传开,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物专家对鲁迅故里那些传统建筑的命运忧心忡忡,而鲁迅故里改为步行街后绍兴城区交通将受到影响的现实同样令人不安。
在“改”与“不改”的争论声中,绍兴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事实上,争议远不止这条路。它的背后是一种更为直接而根本的担忧——历经数千年繁荣的绍兴老城,能否逃脱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劫数。
绍兴,不到10平方公里的老城区,5000年的历史和2500年的建城史让它承载了太多的沧桑,其承载内容之丰富与厚重为世人所瞩目。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曾赞许绍兴民居和古城设计为江南传统民居和中华古城之典型。吴良镛曾在新加坡举行的“东南亚国家城市规划学术会议”上这样介绍绍兴:“城市大街小巷,居民院落,都是青石板铺地,边河边路,小河夹道,家家有踏步下河,民居古朴清雅,青砖黑瓦粉墙……庭院建筑……檐牙高啄,亭柱曲折,各抱地势,再配有苍松翠柏,花木参差,真是‘千金不须买画图’……”
而从虞舜、夏禹直到鲁迅、蔡元培,“名士文化”则在江南文化中构成了独特的“绍兴现象”,就如同但丁、马基雅维里、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之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也如同《蒙娜丽莎》和罗丹雕塑之于巴黎卢浮宫。在绍兴,漫步街头,那作为民族脊梁的历代伟人所遗留的史传古迹,那不因时间的尘封而消磨掉丝毫光泽的斑斓文物,犹如一本古书,一种时间的沧桑感和历史的纵深感,让人回味无穷。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承载着文化元素的建筑,却已在时代变迁中饱受煎熬。历经风雨侵蚀的建筑,70%因年久失修而成为危房,大片的台门天井上空交织着密如蛛网的电线,污水泛滥,居民苦不堪言。
“当时人们的追问集中在两个方面:如果将街区内的居民向外迁移,古城将成为一座空城和死城;如果将大片的古建筑拆除,历史的记忆将在地面上消失。古城保护陷入两难境地。”绍兴市建设局局长吉振海回忆说。
当文化多样性遭遇经济全球化,当古城风貌遭遇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的要求,当矛盾和冲突接踵而至逼向古城时,陷入困惑的古城徘徊于现代与传统之间。古城保护是道世界性的难题。绍兴的古城保护,考量着当代人的智慧。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对古城作了多次调研,请教了不少专家,踏访了许多市民。他说,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历史古城的文化保护。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绍兴古城的历史文化不是包袱而是财富,保护古城不是建设现代化的障碍,而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只有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化培育经济、经济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得到充分体现。绍兴的理念是,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城市文化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既在历史文化中挖掘现实价值,又在现代文化中注入传统精神,将传承历史文化与彰显现代文明相结合。
2001年,《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省政府通过。《规划》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在8.3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范围内,对鲁迅故里、越子城、书圣故里、八字桥、西小河等五大片历史文化街区实行保护。确定了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传统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框架,提出了“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保护方法。
从此,绍兴踏上了古城保护模式的探寻之路。五年后的今天,绍兴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一次尝试开启成功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