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鱼儿嬉戏、花开满树,令人身心愉悦
生态气息浓厚的餐厅氛围
庭院一角,石钵砾石、植物瓶插等元素完美搭配
白墙黑瓦、芭蕉海芋……引人入境
中国园林网5月11日消息:“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白居易将这份归隐的幽思寄于庭院,得以慰籍。远离尘世喧嚣,拥有一方仙境之感于意境悠悠中芳华尽现,了然于心,令闻者心醉。
除了承载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庭院也是人们对自然渴望的一种寄托,作为实质居住的生活场所,体现着一种追求、一种生活情致与文化修养,承载着精神上的享受,恬静且淡雅。
细雨蒙蒙的春日午后,笔者有幸采访了杭州古道园艺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曾文儒先生,花草幽香、小桥流水、假山叠石,仿若置身另一片天地,在古木茅草小亭中,品着悠悠茶香,聆听曾总独特的设计之道……
水土孕育百花草 园林精髓乃人与自然的和谐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正是造园的至高艺术境界,园林的精髓乃人与自然的和谐。水土孕育百花草,中国传统的园林造景强调人们利用自己的感受去发现自然、追求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来造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种崇尚自然、倡导和谐的理念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建设亦具重要价值。如曾总所讲,园林是人与自然亲和性最直接、最完美的物质与精神表达,在有限的空间内,将自然美与人工美完美结合,呈现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地。“天人合一”是山水园林的哲学、美学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础,体现着深厚、浓重的人文精神。
曾总向笔者介绍了公司商标图案的含义:“‘儒家’与我的名字相应,又讲究天人合一的艺术意境,与‘古道’相协调;古窗花纹是儒家的拼音首字母变体,古朴雅致;窗上扦插着一枝绿叶,整体代表园艺,嫩叶又寓意着发展。就像商标一样,我要做的也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和景观。”
笔者研习了古道园艺的部分作品,发现确实如此,件件作品深刻的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意境。
就在不久前浙江省第三届鲜花展示展销会暨首届杭州(江干)都市花卉节上,古道园艺的布展更是透显出别样的神韵与诗意,凉亭木屋、小桥流水、草坪树池、花箱花架、油菜花、卡通造型……运用现代手法将展位变身为一个精巧庭院,隐隐约约、若隐若现,令人无限遐想,一派田园风光却又不失现代时尚感,营造出了一幅宁静自然、舒适惬意的温馨居家氛围,将烦恼与喧嚣隔绝在外,独留一片怡然,完美的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意境。正如曾总所说,庭院以情韵取胜,以追求平淡情深、优雅脱俗意境美为极致,是一种人性与自然性的结合。
自然美是一种美学境界,大自然赐予了我们无数令人心醉、向往的美,在繁杂的生活中,人们对自然的向往是难以磨灭的,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是人们心灵的依托。
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 使生活艺术化
一个庭院设计的好坏,除了需从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来衡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意境外,实用性也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设计的本质特征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在人类设计史上,设计师曾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过无数探索,社会的进步与设计的不断发展最终使设计师清醒的认识到两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大到建筑还是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在设计中只有将实用性与审美性有机融合,才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庭院同样如此,如曾总所讲,“庭院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不同,园林多数是为了欣赏,观赏性较强;而庭院则不仅为欣赏,更为生活实用,是把生活艺术化,需彰显主人的个性。”坐在庭院中,无需身体移动,仅仅利用围墙和空间的感觉、水池和步道的设计、山石和其他装饰品的布置,就能达到一种“让眼睛行走”的境地。
古道园艺的诸多别墅庭院作品,充分强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方便合理,平衡艺术性与实用性,使两者达到最佳状态,深受业主好评与赞誉。好的庭院,应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能满足人们对高雅情操的向往;好的庭院,应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形成和谐的自然景观,使庭院有一份独特的风格。这也正是古道园艺长期以来所营造的庭院文化。
实用性是庭院最终目的之一,私家庭院因空间有限,更要注重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尽可能多的功能,创造环境空间的无限可能性。正如曾总所说,“一个花园有天有地,寸土寸金,要把她当做是自己的花园来设计,每个空间都不能浪费,要充分运用,合理利用,真正使其为业主服务。”
简单举例,如树种搭配,应考虑到植物色彩与四季变化的均衡,形成四季皆景,也可考虑种些果树,既遮荫蔽日,也能享受收获果实的喜悦;再如种花,可选择一些可食用的花,如金银花、菊花等,既可赏花,又可品茗,尽享怡然自得的悠然。
正如笑声对于生活十分重要一样,在庭院设计中适当加一些趣味元素,会使庭院的功能更加完美。如桌椅以及各式地灯等均以人性化设计为本,兼顾功能与美观,体现出绿色生态的现代化要求;同时,也可根据业主喜好,选择一些创意花器,另辟篱笆矮墙,令业主在闲暇时光可自己动手摆弄花草,自然乐于其中。
古典与现代的协调、东方与西方的共通、时尚与民俗的兼融,只为能更加深刻的打造出可为业主所用的幽静画卷。正如曾总所讲,“遵循自然与人的和谐宗旨,追求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境界,宁静、休闲、自然,将会带给人们心灵的自然归属感。”
推荐阅读: